离家几分钟,既可以购物休闲,又可以参加社区丰富多彩的活动,“生活味儿”与“文艺范儿”并存,这样的新邻里生活你向往吗?
位于锦江绿道边的“黉门里”社区是集黉门国学文化展示区、音乐创客街区、万里桥文化展示区、美食文化体验区和黉门里邻里生活体验中心“五个区域”为一体的特色街区。
从烟火气十足的小酒吧、小饭店到现代旅游、文创商业,从居民最关心的养老公益到少儿服务、文化交流……不论是居住在此的居民还是外地游客,都能在这座古老而现代的成都感受到不一样的社区烟火味。
从黉门街到临江西路的河边有一条小巷,之前由于缺乏规划,小巷里脏乱差,居民只能绕道而行。针对居民的诉求,社区、街道多次收集意见,“道路拓宽”、“恢复历史风貌”成为黉门里在前期规划、设计上最核心的内容。打造中,小巷融入锦江公园风貌提升,打通封闭道路,实施开墙透绿,与滨水区域风貌提升相结合,突出“开敞性”。
“黉门”是小巷里另一道风景,行走在黉门里的小巷,如今最醒目的就是巷口的“黉”字。“黉门街的‘黉’字咋个读,好多人都认不到。”如今,一个大大的“黉”字竖立在小巷的入口,还专门标注了拼音“hong”。在古代,黉门是学校的大门,是读书人进出的修身之地,考中秀才被称为“身入黉门,天子门生”。“我们设置这个门,寓意人文之门、吉祥之门,也彰显黉门施教、文脉永承。” 负责黉门里前期规划设计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秦朝的地图,三国的故事,唐朝的诗……在黉门街与临江西路交汇处,一处下沉式花园绿地成为了居民游客可驻留、可进入、可体验的文化小游园。不管是万里桥边的观景石,还是《成都曲》的词牌,或者是各种休闲座椅的打造,巧妙地运用“万里桥”历史文化将各个点位串连,形成了锦江边一个可触摸、可感知、可消费的特色文化体验场景。
在黉门里,沿河一排不同特色的小酒吧呈现出另外一番场景,这里不仅夜间生意好,还解决了“酒吧白天没人”的困惑。社区利用白天闲置的酒吧空间载体,引进高校音乐资源,采取协商共建方式,发展音乐创客空间,放大时间、空间,成为社区原创音乐、创业就业的“双创空间”,打造“白+黑”全天候音乐体验场景。
在黉门里邻里生活体验中心,社区里的“奶奶厨房”有了升级版本——“奶奶名厨”。社区企业与社会资本合作打造社区餐厅,不仅让“奶奶厨房”在硬件上有了大幅度提升,同时还让“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的美德继续延伸。
去年社区还成立了全省首家居民服务公司,可以名正言顺返租“正成商翼”商务楼宇1650平方米空间场地,运用市场机制与社会资本合作,强化街区发展“造血”功能。申明辉说,与业态转型升级相结合,突出“生活味”,与社区发展治理相结合,突出“参与性”。通过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商业化运营实现“公益化+市场化+长效化”机制,居民获得了生活的“便、利、益”,社区经济由原来向政府“拿”朝着向市场“挣”的转变,社区党委说话更有底气,社区服务更有动力,服务居民更有能力。
(来源:凤凰网四川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