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BEP行业|设计注入灵魂!南京东路商业街更新与重塑
2019-09-03 18:01:48


南京东路步行街是一条拥有着百年历史的老街,这里承载着老上海的历史,凝结了上海人几代人的记忆。2017年6月,位于南京东路西首的第一百货商店与百联世茂国际广场相继闭店,进行改造。同年8月,距市百一店闭店重装仅2个月,与之紧邻的上海东方商厦南京东路店也开始闭店改造。


2018年,改造陆续完成。第一百货中心与原本的东方商厦之间架起了一座带有雨棚的空中连廊,共同打造一个全新的“第一百货商业中心”;世茂集团从百联手中收回经营权后,将世茂广场打造为“城市剧场”。


过去,一提起上海购物,大家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地名就是:南京东路。走在这条熙熙攘攘的步行街上,也许依旧很少有人会将眼前这条依旧繁华的街道与“衰退”一词联想到一起。但在零售业剧烈激荡的今天,南京东路上的那些老牌百货商店不论内部环境还是销售的商品,看起来和十年前似乎没有多大区别。人们不得不承认,这条曾经最知名的南京东路步行街的确已经逐渐显现出老态。


2003年,来福士广场开业,综合型商业中心开始登陆南京东路商业街区域。从2004年开始,百联世茂国际广场、宏伊国际购物中心、新世界的陆续开业,也成为南京东路购物中心业态的代表。南京东路商业街也确定了其“三段”划分的商业定位:东段为国际高端品牌;中段为大众高端品牌(即国际二三线品牌和国内一线品牌);西段为时尚品牌和文化休闲行业。2010年,在世博会的契机下,南京东路又继续深化结构调整,引入了境外品牌购物中心和品牌旗舰店,如Forever21的上海旗舰店以及上海新世界与日本大丸合作的新世界大丸百货等。


20年多来,南京东路的商业升级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只是似乎这些调整都没有从根本上阻止它“衰退”的步伐。


2018年,为实现将上海打造成“全球消费城市”的目标,上海市商务委在《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加快国际消费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明确表示,“重塑中华第一商业街南京东路”将成为上海构建“国际消费城市”的目标过程中的重要工作之一。


从“百货业态”向“体验式”商业的摸索


据相关数据统计,南京东路每年将近2.5亿的客流量中,有大约60%为游客。另外主要就是附近写字楼工作的白领,居民消费占比较小。虽然这样的数字依旧足以让其他商业街望尘莫及,但是看似超高的人流量,实际进店率却很低,并没有给南京路上的百货商家带来太多“收获”,用很多南京东路上商场店员的话来说就是“旺丁不旺财”。


由于上海城市格局的不断向外扩张,市级商业中心开始逐步向外围扩展,上海商业的竞争也从单店竞争扩展到街区和区域竞争,这也给南京东路的发展带来“挤压”。随后,静安寺、南京西路以及新天地的新型高端购物中心以及一批区域品牌的兴起,南京东路商圈又不可避免的遭受到被“蚕食”的威胁。


与其他商业圈品牌及业态组合相比,南京东路上的品牌档次已经有些低了,甚至可以说趋于“廉价”。现在,上海本地人已经很少会来南京东路消费。2009至2013年间,上海的购物中心进入了加速爆发的成长期。在此期间,新鸿基、凯德、万达、瑞安、恒隆、嘉里等知名大集团不断在上海开疆辟土。驰昂咨询在2011年关于上海消费者最青睐购物消费商圈的调研结果显示:南京东路对上海本地人的吸引力远在徐家汇、淮海路、南京西路等商圈之后,仅列第五位。


从消费时代初期的商业街和百货,到近两年迅速崛起的一站式购物中心,城市商业体大量出现的同时,其发展也开始趋于同质化。但从消费层面看,随着中产阶层与千禧一代的崛起,主流群体的消费行为却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是单纯的购物,而是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延伸,因此,“体验式”商业逐渐成为购物中心发展的一大趋势。


根据第一太平戴维斯的数据统计显示,消费者在普通超市逗留的平均时间为45分钟,而真正体验购物中心的消费者逗留时间约为2.5—3小时。这也说明了,单纯的购物已不是人们的主要目的,消费者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购物之外。而时间上的延长,对商家来说也留下更大的空间,它可以通过“体验”让消费者对商场留下深刻印象,并且成为商场的忠诚顾客。


从“条状”的主街向“块状”片区商业的发展


随着步行街的商业量已趋于饱和,一条主街已经无法承载更大的购买力。为了满足步行街的业态,20世纪90年代,黄浦区政府对其周边或贯通或相邻的支路进行过整改,大多都被改为了停车场、公共厕所等服务设施,与主街形成了“主辅配套”的关系,有些聚集了大量的小商贩,但在商业上并未对主街形成良性的辅助和延展。


同样作为上海市中心的另两条主要商业街——淮海中路和南京西路,他们沿线的支马路也是纵横交错。


吴江路是平行于南京西路的一条美食休闲街,全长不过200米,但与南京东路情况不同的是,这条高端商业、商务集聚带的“后街”却很受大家青睐。在南京西路这个大商圈的背景下,吴江路为在主街购物的人们提供了一条休憩、放松的地方。同样,分布在淮海中路周围的支路与“后街”,像常熟路、安福路、武康路......现在也已经成为了文青们周末的打卡胜地。


而只有一条道路走到底的南京东路,却略显单薄。市空间并不是一个个单一的建筑体,它应该是丰富而有层次的,人们需要大的购物中心和商业街,但那些商业街的“后街”也同样重要。相较于繁华的商业街,“后街”才是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日常的公共和社交空间,它们更有生活的味道。


在这次南京东路的整体改造规划中,为了推动步行街由条形向块状转变,黄浦区政府开始深入挖掘南京路丰富的建筑文化和街区文化,开发六合路、贵州路(南侧)、金华路等步行街支马路的休闲功能,打造海派商业文化体验地。


同时,黄浦区政府对南京东路开展了东拓、西融、北转、南联四大工程。


另外,为了提升步行街商业的品质、功能和体验度,打造知名百货、购物中心的汇聚地。从西首的南京路西藏路路口开始,第一百货商业中心、世茂国际广场、新世界城等项目也陆续进入了转型升级阶段。


新的黄金十字路口


从上海精品商厦的消失、下沉式广场的落成、百联世茂国际广场的开业......到去年第一百货商业中心与世茂广场的改造完成,在过去的20多年,南京东路西藏路这个“黄金十字路口”的“风景”一直在不断的推陈出新。


原本的市百一店、一百商城和东方商厦三者通过六合路上设置的连廊合并组合,形成了现在的第一百货商业中心。改造后的第一百货内部商业业态进行了重组,其中百货业态由原本的75%降低到52%,品牌替换率高达70%;另外,在第一百货商业中心的C馆(原东方商厦)的一至三层,还引入了Adidas亚太区最大品牌中心,整个店铺面积超3700平方米。


而2004年落成的浦西第一高楼上海世茂国际广场,在开业13年后,也被世茂集团从百联手中收回管理权,开始自行管理,并于2017年5月开始闭店进行升级改造。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通过从商场定位、入口处外立面、内部动线、品牌组合等多个维度的调整改造后重新开业,原本的百联世茂国际广场也更名为上海世茂广场。改造后的世茂广场,其品牌替换率高达90%。


世茂广场除了在商场内引入不少首次进入中国或上海的品牌,如:initial中国内地首家男装旗舰店、日食记中国首家线下体验店、西西弗中国首家旅行主题书店等,还将一至二层作为主力店出租给品牌,开设旗舰店,与南京东路商业项目错位经营,并且明确主打客群为年轻时尚的本地消费者,游客只占其目标客群的30%-40%。


上海“国际消费城市”的蓝图已绘制完毕,继第一百货商业中心、上海世茂广场的改造完成,位于南京东路西藏路路口的新世界城也开始投入改造。相比于南京西路和淮海中路的高冷与精致,南京东路在保持经典魅力的同时,还引进具有文化艺术气息的艺术品、创意产品的专业店,试图打造与外滩商业相衔接的、具有独特品牌文化体验的特色空间。



六合路半室外商业廊街

城市更新背景下,一次复合商业空间的营造探索


项目类型:商业建筑改造

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

设计时间:2016年9月

建成时间:2018年9月

建筑面积:1000㎡

摄影:章勇

作者:肖镭、范鹏(原作设计工作室)


历史与记忆——“我们自己的商店”


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原大新公司,下称市百一店)位于南京东路830号。建成于民国23年(1934年),占地3667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8,000平方米,10层,高42.3米。由基泰工程司关颂声、朱彬、杨廷宝、杨宽麟设计,馥记营造厂承建,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作为远东最大百货商店,大楼曾获得亚洲最佳建筑设计奖,是上海“四大百货”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市百一店迁入大新公司,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大型国有百货零售企业,曾被当年的陈毅市长亲切地称为“我们自己的商店”。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期间,市百一店是当时国内客流量最大、销售额最高的百货商店,经营业绩曾连续14年雄居全国百货之首,被原商业部胡平部长誉为“百货魁首”,成为全国百货业的领头羊。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于1992年2月18日来店视察并购物,成为了市百一店永不磨灭的珍贵记忆。


1989年市百一店被列为上海首批优秀历史建筑(第三类)、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市百一店是一座具有中国韵味的装饰艺术派建筑,是集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为一体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和保护价值。


1997年南京东路东方商厦落成开业;2007年12月市百一店北侧一百商城开业。从1934年到2007年,经过73年的时间,市百一店、东方商厦、一百商城,三栋不同历史时期的百货建筑在六合路两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时空断面,是中国商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承载了几代人对于百货商业的特殊场所记忆。2015年底,百联集团开始着手将三栋既有百货建筑进行改造升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打造符合现代需求的现代商业空间,合并成为第一百货商业中心,进而带动街区活化再生。


道路与界面——城市政策的理解运用


六合路作为与南京路步行街相交的西首第一条支路,位于三栋既有建筑之间,是一条仍然具有机动车通行需求的市政道路。虽然红线距离12米,但由于非机动车停车的占用,机动车实际通行宽度不足8米,而人行道也因复杂的场地原因呈现较为杂乱的状态。单一的通过功能,使得六合路既无法满足消防对于登高场地的需求,也无法满足未来拓展空间的商业诉求。


六合路的改造更新能带动南京路步行街活力的纵向延展。经过与市政部门的反复讨论,最终决定将六合路优化为机动车限行道路,地面铺装采用烧毛花岗石地坪,保证8米宽机动车通行宽度,满足消防车辆及临时机动车通过性要求;同时优化市政人行道高差,降低人行道标高与车行道一致,并采用同色同质弹石地坪以示区别。取消了100毫米的上街沿,对于日常使用可达性增强,整体街阔尺度扩大,同材质的铺装改变了市政道路的刻板形象,通过路径叠加植入商业、艺术、休闲、文化等多元化功能,丰富城市功能,形成步行与游憩相结合的游览体验。


市百一店作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其立面形制及特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如何在完成三栋楼连通要求下,尽可能的扩大历史建筑的展示界面是本案中的一个重要考量点。设计对于城市遗产的审慎态度与文保部严格的保护要求在这一方向上是一致的:关系空间不是封闭的,它存在于三个不同时期历史建筑之间,成为建筑再生城市更新的重要纽带,同时它提供了一个场所,让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断面及建筑特征在这一场所呈现保留,而历史片段又与新介质并置,共同形成当下城市空间的新形象。


通过对城市政策的不断研究,秉承着优化既有城市空间的目标,经过长达半年的不断沟通,设计方、业主、规划、市政、消防等各个部门在设计主导方向上终于取得了统一。矛盾和压力此时转回到设计方:该如何优化设计,在各种限制条件下完成建筑的互通与空间的转型?


平台连廊与顶棚——复合尺度的新型探索


▲六合路连廊项目限制因素


“市百一店作为第一批第三类优秀历史建筑,其外立面及结构形式不得改变,新增顶棚及新增连廊均不得触碰历史建筑。同时,六合路需保留其市政道路属性,所有新增结构不得跨越道路红线。”在近乎严苛的限制条件中,设计将整体尺度做了一次梳理:

0米:市百一店与一百商城均为贴线建造,没有任何新的建造可能性。

5米:东方商厦外墙距离红线平均距离仅为5米(后期实际建设过程发现东方商厦地下基础与红线也基本贴临)。

17米:道路两侧建筑外墙距离为17米。

43米:市百一店历史界面高度为43米。

90米:由南京路向宁波路延伸的六合路商业界面期望长度为90米。


为了满足众多的界限要求,我们在靠近东方商厦仅有的5米可建造范围进行了竖向空间的复合营造,以悬臂式挑棚的形式完成顶部空间的围合:设置双排43.75米高钢立柱,自成独立稳定结构体系,并向市百一店一侧弯曲悬挑,形成15米大跨度悬挑顶棚,轻盈地悬置于历史建筑之上,形成半围合的空间态势,并结合立柱利用斜向拉杆,设置三层、五层、七层多层面多路径共四处的跨街连廊及半室外平台,连接市百一店、一百商城及东方商厦,形成完整丰富的商业路径。整个悬臂式挑棚结构完全暴露且直面南京东路步行街,不必深入就能清晰可见新建部分与历史建筑、保留建筑之间的关系。较之左右两侧既有实体界面,新介质以断面的方式呈现,体现对于城市中心区的谨慎更新。

▲六合路连廊项目南立面图

▲六合路连廊项目剖面图

从南侧看第一百货商业中心与六合路连廊

▲六合路连廊项目雨棚及细节


材质与氛围——活力空间的重新营造


六合路商业街新增体量后退于两侧的既有建筑,以谦逊的姿态介入,通过各层平台,垂直交通,连廊及公共活动区的整合,避免单一连廊对于整体既有界面的影响,通过多维度多路径的介入空间,强化新老楼之间的紧密关联;将消极的交通型空间与商业业态相互联动,形成功能复合,路径叠加的关系空间。


市百一店作为中国韵味的装饰艺术派建筑代表,外墙饰以米黄色釉面砖,底层采用青岛产的黑色大理石做护壁。大面积釉面砖墙的尺度肌理及点缀的线脚花饰使整个界面整体素净而意味深长。


新增界面与历史建筑市百一店相隔12米,纵向高度43.75米,如果采取实体封堵将加剧空间的逼仄感,因此设计采用直径50毫米的透明聚碳酸酯管,间隔排布,在尺度上与历史建筑相契合。透明圆管形成的整体界面不仅更为自由与丰富,间隔留空的构成也使其拥有了半透明的质感,使得新增界面的内外光线都易到达,减少了压迫感的界面与老建筑直接对应,呈现低调从容的朦胧面貌。顶棚采用聚碳酸酯板材质,在满足通透性的前提下,尽量减轻自身重量,减少悬臂式挑棚的竖向荷载。


通高立面一共2万余根聚碳酸酯管,宛如一席纱帘,将历史建筑轻盈包绕,透明圆管内置LED灯带,夜间点亮南京东路端头,形成“中华商业第一街”的新地标。


2018年,第一百货商业中心已经投入使用,我们欣喜的发现前来“打卡”的除了对空间体验有更高要求的年轻人,还有对这里有着更多年代记忆的顾客。长72米、高43.7米、单边悬挑15.4米的悬臂式挑棚轻盈地覆盖于第一百货商店、一百商城、东方商厦之间,形成立体连廊凌空交织、交通与商业空间互联互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特征共同呈现的多功能公共空间。它是城市商业转型背景下规划审批、市政交通、文物保护、设计施工等多部门通力协作的系统工程,提供了城市更新改造中“向史而新”的上海样本。



上海第一百货商业中心改造

城市更新背景下,一次复合商业空间的营造探索

▲上海第一百货商场项目内部


项目类型:商业建筑改造

设计单位:查普门泰勒

设计范围:室内设计+改造设计

设计时间:2017年2月

建成时间:2018年1月

项目面积:120,000㎡

图片提供:查普门泰勒


作为改造主体的第一百货商业中心由南楼、北楼和东楼三部分构成。南楼建于1936年,设计者是留学美国的华人建筑师关颁声,建筑高度为38.4米,地下一层,地上九层;北楼建成于2008年,原由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东楼则为建于1996年的原东方商厦。


此次改造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设备更新,对机电系统进行全面的升级改造;二是结构加固,提高柱承载力;三是全新的内部装饰装修。


另外,设计团队还基于对零售百货业新趋势的理解,将第一百货商业中心的南楼、北楼、东楼三个区域分别以品质购物、餐饮体验和年轻族群乐活三大不同业态功能进行错位划分。


限制下的修缮与改造


建筑内部的改造主要集中在自动扶梯、观光电梯、挑台等结构加固施工以及全面升级机电设备,该部分工作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以及上海建工旗下四建集团、装饰集团负责设计施工。


“原本的第一百货商店包括东侧的东方商厦,其内部都是典型的百货商场布局模式,每一层楼的层高也比较低。”负责这次改造的查普门泰勒(Chapman Taylor)建筑事务所的设计师对di的记者阐述了改造前建筑的现状。“业主希望在延续原有商业功能的同时适应现代生活要求,使商场焕发新的活力,打造一个舒适的休闲购物环境。但同时南楼作为历史保护建筑,政府对其改造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在设计之初,我们就被要求不能对建筑的结构、立面等做出改动,改造前需要对建筑进行修缮,改造后还要保持建筑的完整性、可识别性及可逆性。”


在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下,南楼建筑的外立面进行了面砖的清洗、修补和置换,墙面除锈,金属窗修缮以及中式结构修复等基础性保护修缮工作。建筑外立面的底层则采用了黑色的大理石做护壁,在一层和二层的交接处采用了水平遮阳板对立面进行了分隔。由于建筑外墙不能打洞,限制了外立面灯光的架设和照射,设计团队选择了“内打光”照明方案,将所有的LED灯光都安装在窗户内部,为此还缩小了大量的商业面积。


向史而新的内部改造


“既然南楼是一个历史建筑改造项目,那么在内部整体设计上,我们便以关注建筑历史以及人文情怀再现的理念作为设计的主要切入点,保留了室内识别度较高的柱子和天花等经典元素。”设计团队运用传统元素混搭摩登的手法,在保留网状立柱和柱头样式的同时,用适当的细节装饰,添加了灯光节点的打造,将大家的目光吸引至屋顶古典装饰的天花吊顶上,通过这样复古的设计方式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的Art Deco风格。整个南楼改造中变化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区域是七楼。设计师选用了红色、灰色的清水砖墙体,构造出若深若浅的石库门形态,将上海的老弄堂“搬”进商场,这片原本售卖压仓羽绒服的区域摇身一变,被打造成一个全新的文化体验中心——“100弄”。


为了更好的将传统老上海元素带入商场内,一至二层为装饰派艺术风格的大剧院主题区域,整个空间华丽敞亮,灯光、帷幕一应俱全,极具鲜明的剧院风格。与南北楼怀旧的主题不同,位于六合路东侧的东楼商场主要以体验型商业为主。设计师将原本面向南京东路的局限的商场主入口“打开”挑高至两层,增加了入口的尺度与舒适度。



上海世茂广场

超越商业空间,拉开城市舞台序幕

项目类型:商业建筑改造

设计单位:Kokaistudios

设计范围:建筑改造+室内设计

设计时间:2016-2017年

建成时间:2018年

建筑面积:58,000㎡

摄影师:吴清山


上海世茂广场位于南京东路西首,与第一百货商业中心分别分布在南京东路的南北两侧。这座昔日的浦西第一高楼,在2018年刚刚完成改造。巨构的门头设计、红色的飞天梯、错落的观景台......整个建筑一改过去的面貌,俨然被打造成一座“城市剧场”。负责改造的建筑师说:“我们希望改造后的空间在完备商业功能的同时,成就一个卓越的城市公共空间。”

▲从南京东路看世茂广场


世茂广场的前身为万象国际广场,由德国IOKP设计事务所设计,1998年开始动工,2001年,世茂集团接手该项目。该项目最初由一个三角形的塔楼与西侧梯形商业裙房两部分构成,中间围合形成一个面向南京东路开口的广场。业主世茂集团接手项目后,根据市场的变化,将原本定位为高级写字楼的主楼改为五星级宾馆。


由于使用性质的改变,原本设计的功能布局无法满足五星级宾馆的要求,为了提高宾馆的硬件水准,负责项目设计工作的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对原本的设计方案做出修改与调整。将塔楼东侧的基地范围从云南路扩展到贵州路,在主楼东侧增加了新的商业裙房。


2004年,业主世茂集团将其交由百联集团运营管理。在随后的十多年里,这座位于南京东路西首的商场一直被称为“百联世茂国际广场”,其业态形式为传统百货商场。


回归后的重新起步


由于人们越来越偏向于选择与自己生活方式相契合的场所,彼时的“百联世茂国际广场”很快便门庭冷落。2017年初,世茂集团宣布将百联世茂国际广场收归自营,同时开始对其商业部分进行全面改造。而负责这次改造建筑及室内的团队正是曾主持过上海K11改造的Kokaistudios。


Kokaistudios改造的主要任务是重新梳理建筑内外流线,根据顾客类型规划体验路径,创造一个更加开放的公共空间。


改造前,世茂集团接受了设计团队的建议,将建筑一、二两层空间全部换成坪效最高的主力店,商场部分从建筑的三层至七层开始,其上的八至十层区域则是一个总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Hello Kitty主题乐园。

▲世茂广场一层项目平面图


“整个项目的改造难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西区商业楼群与塔楼之间围合形成的广场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使用,同时广场上的12根直径1.8米的巨型柱群将商场与南京东路割裂开,疏远了商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中间塔楼核心筒的存在,东西区两侧商业被隔离开,内部缺乏有效动线相连接。”负责改造的建筑师说道。


 “剧场”概念的引入 


▲世茂广场项目概念:剧场


针对第一个问题,设计团队引入“城市剧院”的设计概念,利用商场原有的巨构玻璃雨棚设计,构造出舞台台口的形象。将面向南京东路打开的广场打造成为一个开放的“城市剧场”,以突破传统商场与城市空间的距离感和隔阂感,为建筑与城市之间建立联系。


当人们从地铁人民广场站19号口出来,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世茂广场的西区入口。一组红色扶梯从建筑内部延伸出来,像一条连接建筑内部与外部城市广场的空中红毯,直接将南京东路的“游客”导入,并送至建筑三层和五层的公共观景平台。红色扶梯将西区主入口的物理距离直接向南京东路方向延伸了30米左右,拉近了商场与城市之间的距离;两个观景平台的设计也将原本缺乏尺度连接的立面划分为三个层次,使其更亲近人的尺度。

▲世茂广场项目剖面图

▲世茂广场项目剖面图


同时,设计团队根据顾客的不同属性,结合广场“剧场”的设计概念,将顾客赋予三种不同类型的“角色”:游客、观众与演员。


“游客”:指南京东路上被吸引过来的游客。他们乘坐广场上的手扶电梯到达观景平台,可以欣赏到南京东路上正在上演的一幕幕精彩纷呈的“演出”。


“观众”:指餐饮目的性消费的本地人群。他们的入口设置于九江路与西藏中路路口。


“演员”:指居住在附近的居民以及对项目比较熟悉的客户。他们从东区面向南京东路入口的组合扶梯和直达电梯,越过底层旗舰店直接到达高区的目标楼层。


在实际改造上,入口广场确实是按照一个真正的舞台来打造的。灯光设计团队结合广场顶部雨棚框架的折线形设计线条设置了特殊造型的灯槽,并配以两种不同类型的灯具来营造剧院舞台的光环境。


“原本商场内部布局陈旧,公共空间设置在了商场中央,商铺沿四周排开。西区面向南京东路的建筑立面全部被商铺的广告牌挡住了,商场与城市被完全隔离开来。”建筑师说道。为了消除原本封闭的商场所带来的压迫感,设计师将原来立面采用的明框玻璃幕墙换成了拉索式的玻璃幕墙,消除了框架对立面横向上的切割,重构了世茂广场在城市中的轻盈时尚形象。


同时,设计师将商场内原本位于商铺中央的手扶电梯向北位移至建筑立面,原来分布在扶梯两侧的店铺被集中至一侧。既解决了原本幕墙被广告牌遮挡的问题,增加了西区商场内部整体的通透感和自然采光,使整个立面更加通透明亮,又可以使内部拾级而上的游客与外部南京东路的街景形成互动。


而在东区面向贵州路的建筑立面,设计师用玻璃幕墙取代了部分封闭的铝板,将自然光线导入商场内部;并将靠近幕墙的楼层打通,形成挑高的空间,使原本封闭昏暗的内部环境变为明亮的中庭,在保证功能性的同时,极大增加了商业价值。


 优化动线,唤醒空间活力 


为了让顾客在购物过程中尽可能的经过有效目标区域,设计团队对商场的动线进行了重组设计并加以优化,通过空间的交叉,让人们在不同的空间中去逗留与探索。西区商场通过手扶电梯的位移,在解决立面通透性问题的同时,也避免了游客们在商场内寻找电梯浪费时间。

▲世茂广场项目内部动线


在东区,设计团队改变了原本的中庭空间以及两侧单向上下的手扶电梯设置,将中庭从规整的矩形“扩张”为梯形,并且以多组交错的扶梯系统丰富了单调空旷的中庭空间。并且灰色百叶墙面、锃亮的黑色玻璃所打造出经典工业风也加强了空间的高效性与目的性,起到高效引流的作用。

世茂广场项目东区公共空间

▲世茂广场项目东区中庭


而面对东西区连通的难题,也就是设计的第二大难点时,设计团队结合楼体实际情况,一改原先混杂的动线布置,将东西两区分别设计为环形动线和“T”字动线,并且以开敞式的店铺设计,将原本商铺之间局促的通道彻底打开。在东西区中间的塔楼连接部分,设计师则根据各楼层空间布局的不同按中间过道或两侧的通道分布来引导客流。


本文有删减,原文见《di设计新潮》第192期《更新与重塑 南京东路商业街改造》一文


(来源:di设计新潮、筑梦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