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上
成都市发改委负责人向进
从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
三个方面介绍了
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实施情况
👇
在连续实施十大民生实事的基础上,2021年,成都提出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3年来,累计实施贴心暖心民生项目1265个,完成投资3809亿元,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形成老人安心养老、婴幼儿健康成长、青壮年积极投身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1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成都始终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前提。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机遇,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加快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深化产业建圈强链,构建电子信息等8个产业生态圈,主攻集成电路等28条重点产业链。持续提升创新策源转化能力,充分发挥西部(成都)科学城、科创生态岛等创新平台作用。依托24个重点片区开发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统筹推进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优化调整。成都作为全国创新创业高地,具有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五年来吸引66万青年人才落户,人才总量达622.3万,高质量发展势头良好,2023年上半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正如大家感受到的一样,成都真正是一座成就梦想的城市。
2
关键词:高品质生活
成都始终把高品质生活作为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围绕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全市建成养老服务机构597家,托育服务机构1740家,实行养老机构建设运营补助补贴、普惠性托育机构托位补贴等政策,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95%。围绕学有所教、病有所医,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848所,成为全国儿童友好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三级甲等医疗机构增至56家。围绕住有所居,推动91个片区有机更新,实施改造老旧小区超1200个,惠及居民10万余户,成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获得国务院表彰激励。围绕公共文化建设,建成东华门遗址公园、成都自然博物馆等文化地标,新建改建大运场馆49座,其中改造36座,成都大运会结束后,这些场馆将继续发挥演艺、培训、展会、运动健身、旅游观光等功能。围绕绿色便民出行,轨道交通线路增加至13条,运营里程达558公里、跃居全国第5位。围绕生态惠民,建成东安湖公园等各类公园1500个,建成各级绿道6500公里。“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城市特质更加鲜明。
3
关键词:高效能治理
成都始终把高效能治理作为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围绕智慧蓉城建设,梳理出1482项城市体征指标,接入交通、水务、城市管理等58类预警信息,对城市生命体开展不间断智慧“体检”,精准发现和排除城市潜在的风险隐患。围绕社区发展治理,坚持城镇社区功能复合、乡村社区城乡融合、产业社区产城一体发展导向,构建以城镇、乡村、产业社区为基础,以未来公园社区为引领,以主题公园社区为特色的幸福美好公园社区体系。集成化片区化推进背街小巷整治、特色街区创建,实施社区微更新项目1255个,整治背街小巷3257条,打造特色街区132个。广大市民从身边的点滴变化中感受到城市转型发展的时代变迁。
成都
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
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朋友
来参观考察、旅游观光、投资兴业
欢迎大家到幸福成都的街头走走看看
一起体验并分享
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记者问答
首批25个未来公园社区
即将全面建成呈现
新华网:成都大运会期间,很多国际友人都感受到了成都公园城市的美丽,公园社区建设也是公园城市建设的一部分。成都目前正加快建设未来公园社区,请问成都未来公园社区的内涵和愿景是什么?怎样高质量建好未来公园社区?
市委社治委副主任雷科:
未来公园社区是成都幸福美好公园社区的高级形态,是功能布局均衡、产业特色鲜明、空间尺度宜人、山水人城和谐共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和市民生活共同体。建设未来公园社区,是成都市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持“办赛、营城、兴业、惠民”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市民高品质生活、促进社会高效能治理作出的工作部署,既是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细胞工程,也是成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品牌项目之一。
为高质量建设未来公园社区,成都制定出台了《成都市未来公园社区导则》,提出以人民幸福美好生活为中心,建设强大而包容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具有生活成本竞争力的理想社区、营造充满活力又富于创造的场景氛围“三愿景”,坚持新理念引领、差异化定位、场景化设计、高质量运营“四原则”,突出人文化、高智能、开放式、复合型、空间美、包容性、有韧性“七特征”,营造生态融合、健康医养、人文教育、建筑空间、绿色生活、休闲消费、智慧应用、创新创业、共建共治共享“九场景”。
成都将始终秉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动员全社会共创发展机会、共建美好社区、共享幸福生活,大力发动市场主体参与共建,吸引战略投资者和城市综合运营商开展全方位长周期战略合作,彰显未来城市的投资价值和综合效益;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共治,推动广大市民、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参与未来公园社区发展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共同体;着力推动幸福美好生活市民共享,加快发展覆盖养老、教育、健康、家政等民生领域的社区服务业,构建社区综合服务体系,把未来公园社区的发展愿景转化为市民幸福美好生活的真切体验和全社会对成都幸福城建设的价值认同。
“十四五”时期,成都将因地制宜分批建设未来公园社区,目前首批25个即将全面建成呈现,第二批50个正加快实施建设,两批次未来公园社区已累计向社会释放投资机会1300亿元。未来还将面向全球持续更新发布未来公园社区投资机会,热忱欢迎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有识之士、各界朋友持续关注和积极参与成都未来公园社区建设。
可以期待,越来越多的未来公园社区将陆续呈现在世界面前,让更多的梦想接续照进现实,彰显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的独特魅力,书写成都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社区生活的别样精彩。
现在成都最火的事是——
登龙泉山看日出,绿道骑行跑步
红星新闻:张彪先生是来自社区的代表,请问成都大运会给您所在的社区带来了哪些改变?
安公社区负责人张彪:
我是来自四川天府新区华阳街道安公社区的一名社区工作者,我们社区生活着1.2万居民,成都大运会的召开对于社区居民的生活有很多积极的影响。
首先,这是在成都首次举办的世界级大型运动会,为市民献上了一场世界顶级的体育盛宴,成都大运会开幕式和各项精彩的比赛成为了平时大家津津乐道的谈资,在社区和周边还来了很多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客人,成都大运会就像是大家共同的节日。
成都大运会也对居民健康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公安社区一名5岁小朋友昨天看了游泳比赛,缠着妈妈给自己报了游泳课。其实,从成都大运会筹备以来,安公社区组建的乒乓球队、羽毛球队、太极拳队、夜跑团、骑游队等近百个居民社团全年自发组织了近千场群众文体活动,运动健身、健康生活已经成为市民们的新风尚。我经常听社区居民们说到,过去成都最火的事情是“喝茶”“逛街”“吃火锅”,现在最火的事情就是登龙泉山看日出,在城市绿道骑行跑步。成都大运会结束后,众多大运场馆还将全面向市民开放,相信还会掀起全民健身、全民运动的热潮,居民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近两年来
改造小区1202个,加装电梯3203台
增设充电桩15038个
成都日报: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事关发展和民生,请问成都市住建部门在此项工作上有哪些重点举措?
市住建局负责人李涌:
城市更新是发展工程,也是民生工程,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成都坚持将回应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作为出发点,以建设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在老旧城区用心用情用力实施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不断提升生活品质、完善城市功能、促进产业升级,打造市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老成都”幸福样板,让成都大运会八方宾客在街坊里巷中重温成都记忆、品味市井烟火、感受幸福生活。
一是聚焦提升宜居品质,深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坚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增进市民福祉。以配套完善为重点,注重全龄友好、关怀“一老一小”,整合利用院落、社区各类空间和资源,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高标准、高效率、高品质分类实施老旧小区改造,近两年来已改造小区1202个,加装电梯3203台,惠及居民10.7万户。协同建设养老、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1109个,增设充电桩15038个。
二是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守底线思维,大力推进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坚决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为抓手,包装推进一批兜底性民生性改造项目,全力消除安全、环境等重点突出隐患,前瞻性布局新兴产业,实现“改造一片旧城,惠及一方群众,带活一地产业”,近两年来已改造城中村4405户、棚户区10266户。
三是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市委确定的24个重点片区加快推进成片更新工作,激活旧城发展动能。按照做优做强城市核心功能、基本功能、特色功能的重点部署,创新优化城市更新政策和技术标准,保留和传承城市历史记忆,加快推动华西坝、省体职院、四圣祠等90余个片区更新,结合老旧市场片区、低效工业用房集中区域的疏解腾退,实施“腾笼换鸟”或迭代升级,为高能级、创新型产业以及新兴商业、生活性服务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提供更多载体空间。
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实施三年来
社区发生了哪些变化?
四川发布: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实施三年来,安公社区发生了哪些变化?
安公社区负责人张彪:
我认为成都市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感受最深的一定是我们的社区居民。
首先是居民的生活环境更好了。安公社区有9个老旧院落完成了改造,60多个旧楼单元加装了电梯,4条背街小巷实施了整治提升,过去的老旧城区成为了处处彰显人文魅力的网红打卡点、旅游目的地。特别是成都市正在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建成了众多的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每一处城市的金角银边都是绿意盎然、花团锦簇,每一位居民都能享受绿色生态这份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其次是社区服务更优了。安公社区落地了小区托育所、养老驿站、社区食堂、市民学校、就业集市等各类服务项目,无论是姗姗学步的孩童,还是逐梦蓉城的青年,或是安享晚年的老人,都能在家门口的社区实现美好幸福生活,成都成为了中国最具活力和幸福感城市之一,这是我们每一个成都人的骄傲。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居民的社区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越来越多的居民积极参与到共建美好家园的行动中,大家共同维护小区环境、倡导文明生活、开展爱心服务,就说这次成都举办大运会,小区居民积极争当大运志愿者,居民们还共同打造了数千平方米的楼顶空中花园,自己出资装点了近百个最美阳台、最美庭院,全面提升城市形象来迎接八方来客。这些转变让我深刻认识到真正的幸福,离不开我们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更离不开我们全体市民的共同参与,我们要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与我们的城市一起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全市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员
超过1800万人
累计12万余人享受待遇
人民网:2021年,国家明确提出了“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成都在2017年就作为首批试点城市开启了相关工作。在这几年试点中,成都的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情况如何?进行了哪些创新和探索?
市医保局副局长贾勇:
长期护理保险是一种为长期失能人员享有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照料密切相关的日常护理等服务提供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是实现共享发展改革成果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
成都市始终贯彻强化民生保障的工作要求,持续增强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障能力和服务能力。具体来讲,成都一共进行了三轮改革试点。
第一轮试点于2017年7月启动,将城镇职工中重度躯体失能人员、重度失智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实现失能情形全覆盖。
第二轮试点于2020年7月开展,将省本级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成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实现制度同城同待和城乡全覆盖。
第三轮试点于2022年7月开展,将学生儿童、中度失能二级、三级人员纳入制度保障,将辅具服务费用纳入基金支付范围;今年8月,将中度失能一级人员纳入制度保障范围,实现制度对参保群体、失能等级、服务供给形式的全覆盖。
此外,成都还率先开展省内异地居住人员长护险待遇保障试点、成渝异地居住参保人员失能等级评估结论互认等创新工作,进一步拓展了长护险制度覆盖面。
截至目前,全市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员超过1800万人,累计12万余人享受待遇,基金累计支付超过22亿元。切实提高了失能人员的生活质量、减轻了失能人员家庭的经济负担。
推动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项目建设
老年人可就近享受“一站式”
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
中新社:“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中”有哪些惠及老年群体的举措?成都在相关工作中有哪些成效亮点可以分享?
市民政局负责人杨运江:
近年来,成都市加快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成功获批为全国首批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试点、全国首批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全国首批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试点,全市有13个区(市)县入选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着力提供基础性、普惠性养老服务。今年,成都发布了《成都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将分散在多部门的为老服务政策整合为34项,让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别的老年人可以按图索骥,精准享有可感可及的基本养老服务。在交通出行、助餐服务、文体设施使用等方面出台了多项惠及老年人群体的措施。拿助餐服务来说,成都市的老年人在所居住的社区,可以就近找到养老助餐点,以较为优惠的价格享用一顿健康放心、营养丰富的可口饭菜,老年人也将有更多时间来享受晚年时光。
着力提供就近便捷的养老服务。大力发展智慧养老,设计“养老一件事”场景,构建“养老服务机构地图”和养老“关爱地图”,让老年人能方便高效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养老服务机构。还将打造23个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示范社区,为不同程度患有阿兹海默症的老年人提供测评、干预、转介等服务。成都市当前正在推动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项目建设,这项工作也列入了市政府民生实事工作目标,老年人在社区就可以就近享受日托、全托、助餐、康复护理等“一站式”、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
下一步,成都将不断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努力推动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惠及更多的居家老年人,让生活在成都的老年人舒心长寿、安享幸福晚年。
(来源:蓉城政事)
声明:我们致力保护作者版权,如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编辑(028-61326206),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更多精彩,尽在「成都楼宇经济」视频号)
往期推荐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