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成都五年发展历程 | 坚持创新驱动 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2-04-22 18:29:12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城市竞争逐渐成为创新策源能力和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之争。

成都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坚定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项事关战略全局的重大任务来抓,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五年来,成都跻身超大城市行列,经济总量连续跨越8个千亿台阶,2021年达到1.99万亿元,电子信息产业突破万亿、千亿级产业集群增至8个,成都全球城市综合排名跃升至86位。不断厚植超大城市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成都正成为西部地区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的极核城市。


创新策源

城市发展牵引动力更强劲


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太空“出差”三人组平安回家。测控通信系统、运载火箭外测安全系统、全球首次应用相控阵宽带卫星通信技术……从飞船出征到为回家路护航,从安全保驾到通信保障,每一个重要的环节都能看到“成都造”的智慧,无处不有“成都力量”。


科技创新,正在成为撬动未来发展的有力杠杆。近年来,成都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国之重器”加速布局,多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成都落地建设——前瞻布局成都超算中心,为成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力“引擎”;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实验室,为成都乃至四川推动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创新强健翅膀;作为四川首个,同时也是医药健康领域唯一获批的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落地成都,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


增强创新策源力,科技人才是关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行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制度,聚焦科技成果孵化和人才培育,全国首创设立“人才贷”“成果贷”“人才保”等科技金融产品,以“人才活力”激发“科创动力”。出台《成都市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促进科技成果在蓉转化实施方案》,在产权制度、国有资产、收益分配机制等方面改革创新。以院士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学者受到激励,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一大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项目在成都落地转化。



科技创新成果归根结底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都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通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最先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市场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创新成果转化从“0”到“1”到“N”,助力科研成果更多更快更好地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走向大市场。


跃动的成都经济曲线里,创新是最强劲的脉搏,而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目前全市已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7家,数量居副省级城市第三、全国第七。2021年,成都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600余家,总量达7800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增长13.9%;新增科创板上市及过会企业11家,总数居中西部第一位。


锚定“双碳”

前瞻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今年3月18日,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倒计时100天,龙泉驿区十陵充电站正式投运。借助近200平方米的光伏发电顶棚,可满足46辆电动汽车同时充电。这个全省规模最大的单体充电站,映射出“双碳”背景下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动力引力,绿色低碳是鲜明底色。为全局谋,为长远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四川主干城市,成都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省委提出推动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成都建设碳中和实验室等一系列政策机遇,为成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供了重大赋能。



对标国家战略需求找结合点,成都以“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优化调整深化源头治理、扩大绿色供给、增强人口经济承载力,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构建上努力突破。成都清洁能源占比达到62.6%,高出全国39个百分点。仅2021年,全市新增推广新能源汽车10.8万辆,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62.6%,生态环保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


遵循国家政策导向找发力点,成都积极抢抓国家和省委支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前瞻布局氢能、新型储能等产业赛道,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集聚了一大批绿色低碳领域高端人才,集聚了通威太阳能、中航锂电等一批重大绿色低碳产业项目。



创新碳惠天府机制,在国内首创提出“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双路径碳普惠建设思路,拓展餐饮、酒店、景区等低碳生活场景,营造共建共享绿色低碳发展的良好氛围。


建圈强链

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集聚


惊艳世人的冬奥会随处可见“成都元素”,“成都造”新能源车“氢”装上阵……冬奥会众多黑科技的背后,是成都电子信息、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的积极参与。事实上,大到腾空而起的飞机,小到方寸之间的零件,在中国现代产业版图上,成都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极。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主题。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必须始终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


实现高质量发展,成都“落子”建圈强链行动——聚焦产业生态“建圈”、围绕重点产业“强链”,在电子信息、医药健康、航空航天等12个产业生态圈全面推行“链长制”,打造“链主企业+领军人才+产业基金+中介机构+公共平台”产业生态体系,推动集成电路等20个产业细分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这20个细分领域,既包括支撑城市发展的优势产业,也包括着眼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不断夯实城市功能“三个做优做强”的产业支撑。



以光伏产业为例,在全球光伏产业的版图上,成都已经成为重镇。成都本土企业通威太阳能,已连续6年成为全球高效太阳能电池规模最大、出货量最大、盈利最多的企业。一个头部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是产业集聚发展的“加速器”,在“链主”企业的带动下,众多光伏产业新主体纷纷抢滩成都。


随着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的深入推进,全市产业发展路径不断清晰,链主企业引育初见成效,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领域产业图谱愈发清楚,产业生态构建持续发力,产业集聚势能持续增强。



跳出成都看成都。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成都的“建圈强链”,也不只关乎成都。跨过“经济圈”两周年的节点,成渝双核、成都都市圈共谋产业链已经起势见效——


成渝共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联合发布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地方产品目录,共同发起成立汽车、电子信息等八大产业旗舰联盟;共建西部金融中心,两地企业发起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成都农交所与重庆土交所探索共同产权市场建设合作……



在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战略部署下,成都都市圈正构建起快捷高效通勤圈、协作共兴产业圈,成都持续发挥“主干”作用,重大功能平台持续向周边市(州)延伸服务……


共下“一盘棋”,共担新使命。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局中,成都正与重庆、德眉资一道,发力产业链,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来源:成都日报、成都发展改革)



(更多精彩,尽在成都楼宇经济」视频号)

往期回顾

00.1 成都市楼宇经济促进会领导班子“上新”,展新气象、释新活力、拓新未来

00.2 【初心不改 奔赴未来】趣味运动会!快来看我们的女神怎么玩?!

00.3 成都市楼宇经济促进会第二届理事会第八次会议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