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市城镇化率达到70.4%,成都已经由城镇化加速期进入了成熟期。2020年,我市将实现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65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7%……昨日我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专题发布了《成都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以下简称《规划》)。作为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它全面地回答了我市在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动城镇化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人往哪里去、人的工作就业、人的品质生活等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规划》不仅提出了以“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网络城市群为特征的大都市区城镇形态格局,还明确了很多备受关注的热点内容。根据《规划》,我市将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将加快建立以积分落户为重点的居住证积分管理制度体系,并有望在明年开始实行积分入户和条件入户并行的双轨入户。同时,我市还将通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和布局均衡化等,构建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人入户】
明年有望实现居住证积分入户
根据成都“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定位和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0%左右、全面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这一中长期目标,《规划》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口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化形态格局更加优化,城镇化产业支撑更加有力,城市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城市人文魅力更加彰显,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保持领先,基本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并通过模型测算,《规划》将2020年成都常住人口目标确定为1650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目标确定为77%,年均增加1个百分点左右。
“我市正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将加快制定出台《成都市居住证积分管理试行办法》及相关配套文件,明年有望实现居住证积分入户制度。”市公安局治安防范人口管理支队副支队长高颖莉告诉记者,届时,我市将推行条件入户和居住证积分入户双轨入户。
据了解,我市目前实行的是条件入户,比如人才引进入户、投资入户、购房入户、投靠入户等。而居住证积分入户制度是通过建立以合法稳定住所、稳定就业、连续居住年限、参加城乡社会保险为基本积分指标以及区域、紧缺职业(工种)为导向指标的积分体系后,居住证积分也可以作为一种入户的方式。“积分入户主要是为了解决一些进城务工时间长、务工能力强的人员入户问题,而具体居住证积分入户的方法要等到相关文件出台后进一步明确。”高颖莉说道。
同时,根据《规划》,我市还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全域成都城乡统一户籍政策,消除附着在户籍上的城乡居民权利、待遇不平等,逐步还原户籍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同时,还将完善本市户籍人口迁移服务管理平台,加强对农村转移人口跨地区、跨部门的服务和动态管理。
【车畅行】
全域成都实现轨道贯通
实现中心城区加速加密成网,天府新区(直管区)初步成网,全域成都实现轨道贯通。《规划》明确,到2020年,随着地铁6号线等线路陆续投用,地铁运营线路里程达500公里,建成益州大道、IT大道2条有轨电车示范线,建成成灌铁路与西环线连接线等市域铁路工程,实现“县县通快铁”。
具体而言,将加密中心城区、天府新区(直管区)轨道交通网,建成以“双核”为中心的半小时轨道通勤圈。同时,以地铁干线轨道网和区域铁路为支持,以现代有轨电车为补充,实现轨道交通全面通达卫星城城区。并完善市域铁路网络,实现“县县通快铁”,确保区域中心城与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直管区)之间至少有一条市域铁路联系。
【城市群】
形成“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网络城市群
记者从《规划》中了解到,我市将按照资源配置优、产业布局佳、生态环境美的要求和“独立成市”的理念,构建1个特大中心城(双核)、8个卫星城、6个区域中心城、10个小城市以及68个特色镇和2000余个农村新型社区的城镇体系,全面形成“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
1个特大中心城(双核)
加快规划 “小街区规制”示范区
根据《规划》,我市将积极推进中心城区与天府新区(直管区)错位发展,加快形成优势互补的“双核共兴”发展格局。一方面加强中心城区有机更新,以“北改”工程为龙头,全面推进中心城区城中村、棚户区等旧城改造,并对中心城区三环路以内现有老旧市场全面实施调迁改造。另一方面,高起点建设天府新区(直管区),将按照职住平衡、功能复合、配套完善、绿色交通、布局融合的空间组织方式,着力推进产城一体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提高城市交通承载能力、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提升城市宜居品质,我市将加快规划一批“小街区规制”示范区,以网络化、小尺度的道路划分城市空间,增加道路资源,减少超大封闭街区,缩短居民出行距离,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8个卫星城 打造十分钟便民服务圈
《规划》明确将按照“独立成市”要求,加快发展有效分担城市功能的8个卫星城:龙泉驿、新都、青白江、温江、双流、郫县、新津和都江堰,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
这8个卫星城都根据自身情况赋予了不同的发展定位。如龙泉驿定位为汽车城、双流定位为临空产业城、都江堰为旅游休闲城。在公共服务方面,《规划》明确将打造涵盖公园绿地、公共交通在内的十分钟便民服务圈,这意味着,无论是从工作还是居住地出发,市民在步行10分钟的距离内,都能到达公交站和一个公园绿地。
6个区域中心城 培育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
建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区域中心城以及功能完善的小城市和特色镇,是全市统筹城乡的重要载体和农民就近城镇化的主要区域。根据《规划》,我市的6个区域中心城分别是金堂、彭州、崇州、大邑、邛崃和蒲江,将全面提升其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并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主动承接中心城和卫星城产业辐射,培育各自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
10个小城市 完善小城市综合配套功能
根据《规划》,我市将建设永宁、新繁、清泉、安德、淮口、羊马、濛阳、寿安(蒲江)、羊安、沙渠10个人口规模在5万人以上的小城市,加快其城镇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产业定位,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功能。
【强产业】
推进产业跨行政区域关联发展
构建更大范围的产业集群
《规划》明确我市将强化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做大工业规模,做强工业优势,引领全市产业提速增效,实现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记者了解到,在推动城镇工业体系转型升级的同时,我市将坚持推进工业布局与城镇布局协调互动,坚持中心城区“优二强三”产业导向,并引导传统产业工人向郊区转移。明确天府新区(直管区)、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先进制造业发展导向,拓展发展空间,积极吸纳城乡转移人员就业。同时,推进产业跨行政区域关联发展,构建更大范围的产业集群,以高新区(南区)为主体区域,联动双流、崇州、温江、郫县,重点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经开区为主体区域,联动新都、青白江、金堂,重点打造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高新区(西区)、温江为主体区域,联动邛崃、双流、彭州,重点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并建设以双流机场为中心的临空经济区,重点发展航空物流、电子信息、商务服务、航空制造等空港产业,推进产、港、城融合发展。
在工业园区的城市功能配套方面,《规划》明确对于与城镇相隔较近的工业园区,积极纳入城镇一体化发展,加快完善工业园区与城镇间交通路网建设,推动城镇功能向园区延伸,实现功能整合、空间整合和基础设施整合。
此外,大力推进创新创业。“作为重点工作之一,我市将深入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聚集创新创业人才;以成都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成都科学城等重点示范区域辐射带动全域创新;打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夯实创业就业基础,驱动城镇化转型发展。”市发改委副主任刘兴军说道。
【均服务】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规划》明确我市将构建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总量提升、质量跃升以及布局均衡,形成多元化供给机制。
具体而言,根据《规划》,在提高低收入群体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实现户籍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我市将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明确人均公共服务设施享有标准,调整完善教育、医疗、文化、计生等行业和领域的规划和政策。
同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布局均衡化,引导公共服务资源向卫星城、区域中心城、小城市延伸。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在城乡、区域之间数量和质量的均衡配置。制定出台引导优质医疗、教育等人才向中心城以外区域流动的政策措施。
在推进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方面,《规划》明确推动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放宽投资准入限制,以定标准、买服务、给补贴等形式,引导社会力量进入社区服务、养老、基本医疗检查、就业培训、科普教育等领域。
【重生态】
全面加强市域生态体系建设
根据《规划》,我市将立足“两山两环、两网六片”的生态保护格局,全面加强市域生态体系建设。具体而言,将全面完成环城生态区建设任务,保护利用第二绕城绿带。并加快建设市域水网,实现绿道系统全域覆盖。强化生态隔离区建设,积极发展城市走廊间组团式绿地。
同时,为提升城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我市加快实施远郊区域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开发利用“城市矿产”,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规范垃圾分类回收。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构建以河道生态用水为主,市政绿化用水为辅的污水回用体系。
在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方面,《规划》明确,我市将严格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抢救性、传承性和生产性保护;打造“杜甫千诗碑”、文殊院历史文化保护片区等历史文化标志性载体,保护性开发洛带镇等历史文化名镇;并在地铁站等城市建设中注入现代文化元素,塑造体现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风貌。
来源: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