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田园综合体的东方实践新探索
2018-05-07 19:11:55

你不一定要点蓝字关注我的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这一战略的实施意味着乡村振兴被提上前所未有的高度。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自2017年提出经过近一年多的探索,发展各有千秋。陆道文创结合自身项目的实操经验,对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模式提出以下三点思考。 



 

 人、地、钱解决落地运营问题 

田园综合体的初衷是乡村振兴,落脚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只有将田园综合体真正做活、做持久,才能迭代发展,造福乡土。因而,以落地可持续运营为始终,进行商业模式设计,就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那么,如何落地运营,这就要回到问题的源头——“人、地、钱”探索其可持续的商业发展模式,这就成为一切大有作为的前提。


首先,来看“人”。“人”的主体概念没有变,但人的参与形式更加灵活和具象。包括政府、投资者、合作伙伴、原住民、新住民、游客、乡村创客、艺人等,都是田园综合体开放与共建的参与者和受益者。陆道文创操作的中绿农旅小镇以“天府新绿农、田园新美学”为特色,吸引旅游客群,留住置业客群,引入创业人群,安置本地居民,实现了小镇多元化的人群导入。




其次,再来看“地”“地”的范畴更广,不仅囊括了国有建设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农用地、基本农田,而且今年3月政府明确发文《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管理办法》,提出可以利用市场机制跨省调剂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这就意味着未来乡村的发展将更多与市场全面接轨。但是,这一政策放开的前提是有别于以往传统地产开发模式,田园综合体是真正以乡村振兴为落脚点需要通过乡村产业发展来带动地方经济的全面复苏


第三个要素“钱”。未来农业项目的资金渠道可以更广,包括企业自筹、众筹合作、民间资本、低息无息贷款政策扶持以及互联网金融等,都可以为农业项目提供服务。


 

边界思维打造差异化定位 

田园综合体不是“农业+文旅+社区”的大锅饭,更不是简单粗暴的可复制。只有融入匠心精神,反复推敲,严谨求证,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精品工程,才能实现差异化定位。同时,突破产业边界看产业,找到产业发展的“蓝海”,打造过硬的产业链和产品线, 实现项目的长线布局。


中绿农旅小镇依托泸州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资源,以高粱作物种植为基础,以智慧型生态康养为特色,融合了当地名酒文化、龙文化、生态文化、马帮文化等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通过政府搭台、市场化运作、一二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打造集生态农业观光、田园康养度假、田园科普教育、田园运动养生、田园文化体验、田园生态宜居、创新创业实践等为一体的田园风情小镇、超级农业公园和创新创业基地,成为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的样本工程。


 
 

提炼超级IP延续田园综合体的产业命脉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摒弃了太多浮沉,但同时也让孔孟之道、儒家学说、阳明心学、汉源文化、陶渊明的田园梦等流芳百世。不是因为它们名字有多深刻,而是背后的故事、传说、精神等非物质文化资产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也即所谓的IP。我们希望我们这代人所打造的田园综合体,有乡村的情、乡村的魂、乡村的根,能够通过对当地世代形成的风土民情、乡规民约、民俗演艺等的发掘,打造可以触摸、可以体验、可以回味的精神家园,藉此吸引具有相同“田园价值观”的社群粉丝,通过其强粘性、持续性消费,实现流量经济,并最终实现商业化。中绿农旅小镇以一粒红高粱的漂流之旅为特色,通过构建“高粱”文化特色产业体系 ,打造了一个 “高粱”文化超级IP,形成集新美学、新休闲、新娱乐、新康养、新农业、新群体 、新文化、新品牌八大特色于一身的“新绿农”生活方式。 

(来源:陆道产业边界研究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