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市井气息的老弄堂
高墙旧楼上的创意彩绘
一个个老旧社区因注入“艺术因子”而宛若新生
拆违后立面上的彩绘,仿佛给小区加了“美颜”效果
当小区违建被一间间拆除
墙上的门洞被一个个封闭后
拆违后如何为老小区“美颜”
成了最考验社区管理者的一件事
许多社区在征集群众意见后得知,居民们普遍希望小区墙面能多一些彩绘元素,增加社区亮色和活力。于是近一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墙绘出现在各个社区里。
彭浦新村艺康苑的墙绘项目,被定位为一次“青春社区微项目”。由社区的少年儿童担任志愿者,负责在树桩和旧轮胎上绘制图案。绘画功底有限的孩子们要画出专业效果并不容易,社区为此特意筹办少儿彩绘培训,为小画师们打基础。
而在此之前的方案设计阶段,社区调动多方智慧,委托专业人士形成初稿方案,再通过微信群和社区自治会,多方讨论并形成修改意见,数易其稿完善方案。
四平路街道还和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合作开展一项公共空间创意活动,在33个变电箱上进行彩绘。他们最终选择了“绿色家园” “健康生活” “活力社区” “和谐邻里”这几个主题并不断演绎。其中有个变电箱位于邻近小学生放学回家必经之路,因而被设计成了“林中小鹿”图案,以至于来来往往的孩子们,每每经过“小鹿”都会欢喜不已。
外国艺术家走进中国弄堂,用色彩解读这个街区
社区彩绘正在把越来越多外国艺术家
吸引到中国人的弄堂里
一些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老小区的种种“翻新”“美颜”“微调整”项目,花费不多却对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变很大。社区向社会发出英雄帖,希望有想法、有才能的合作方可以在社区里实现一些改变,许多有名气的设计事务所往往不愿意接手这些小项目,而不少外国设计师却对此很感兴趣,不计成本地参与社区里的艺术设计。
意大利知名墙绘艺术家Millo很喜欢上海。他在杨浦区伟德路近大学路设计了一面高达46米的“亚洲最高墙绘”,画面中的一个小男孩托举着一个小女孩,女孩则双手掩住一片荷叶,躲在荷叶后面悄悄观察着一条小龙。来来往往的行人欣赏着墙绘,墙绘上的男孩女孩也看着这车水马龙,画里的人物深深融入了周边环境。
一批“特殊的参与者”们,从创作活动中找到自我
社区彩绘有比较高的技术门槛。如今画家们采用的方式是,确定好墙面的尺寸后,先根据比例画出小尺寸手绘图,再通过电脑投影投射到墙面上,按比例创作出墙绘。同时,艺术家也会对绘画材料进行革新,以期画作在风吹雨淋中历久弥新。
虽说这些都是“技术活”
但如今越来越多人都愿意加入这种活动
更有一些“特殊的参与者”从中获益很多
如今,不少公益组织都会策划社区墙绘活动,邀请一批没有绘画基础的志愿者和一些患有自闭症及精神障碍的特殊孩子参与墙绘,主办方从特殊孩子的绘画中选择一批适合的作品,由专业人士和志愿者一起复制到墙面上,原作者也会受到邀请全程共同参与活动。
不久前,专门生产墙面涂料的立邦公司与“京东公益”“WABC无障得艺途”以及五角场街道等公益民间组织一起开展了一场主题为“人生万花筒”的社区美化墙绘活动。近百名志愿者共同参与,将一些患有自闭症及精神障碍等特殊人群创作的一幅幅画作,呈现在社区墙面上,让更多的人看到、感受到他们不善表达的外表下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人生万花筒”的社区美化墙绘活动 (来源:上观新闻)
常年教自闭症孩子绘画的一名公益组织工作人员说,他们把自闭症孩子称为“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在沟通交流方面似乎有着一套不被常人所理解的来自遥远星球的思维模式,好像孤独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他们同时有一种特别的天赋,那就是能创作出一幅幅色彩斑斓、与众不同的画作,这些画与老旧社区的墙面可以说是绝配。
当彩绘进入社区生活后,生发了意想不到的连锁效应
墙绘最早就是涂鸦。它最早出现在美国纽约的“穷区”布朗克斯区,早期的涂鸦是帮派们为了区分自己的地盘乱涂乱画的,后期一些懂得绘画的人开始自己设计一些图案,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而这种彩绘进入社区也是必然的
当它一切入到社区日常生活
就生发出许多意想不到的连锁效应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俞祖成认为,社区营造强调的是调动社区多元主体参与,而社区营造的核心内容就是吸引更多居民关注所在社区,培养他们作为社区居民的意识。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姚栋说,墙绘是社区营造中很常规的手段,它比很多“微更新”项目更微小,但能够让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美好。居民可以在活动中,和整个环境产生联系。在绘制中,大家能够加深对社区的认识,一些社区活动能够更加容易开展。
社区干部们也很欢迎墙绘活动,因为社区有些设施已经陈旧,如果仅靠政府的建设与美化,居民参与度不够。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培育社区青年领袖,让“新生代”更加认识社区,爱护社区。居民完成墙绘后,就可以利用居民参与度的提高来推动其他社区问题的解决。
(来源:城市观察者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