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BEP关注I 世界文化名城:今夕何夕,又见成都!
2019-10-18 18:00:42

在古代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成都宽容接纳每一位来自中原的开拓的人、归隐的人,得意的人、又或是失意的人,安静地听他们阐释自己的观点,直到和本土文化隔阂消融,浑然一体。

无论是骑青牛一路绝尘西去的老子,还是授命危难、夙夜忧叹的诸葛武侯,抑或是颠沛流离心系长安的杜甫,都曾在成都留下他们的足迹、思想以及逸事。

那些至今还存活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智慧,都具有穿越时空而长盛不衰的精神生命,成为滋养、滋润当今时代的文化基因和思想食粮。

蜚声遐迩的世界级文化名城,无论是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14世纪的佛罗伦萨、19世纪的巴黎,还是汉代的洛阳、唐代的长安、宋代的扬州,无不是照亮人类文明的窗口,成为世人向往的文化圣地。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已成为世界城市体系中决定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从国际建协发布以“功能城市”为主题的《雅典宪章》,到强调“文化城市”的《北京宪章》,“文化城市”已是当前城市发展的主流趋势和最先进理念。用文化连接世界,已成为众多新兴世界城市的价值追求和战略选择。


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熔古铸今、中西合璧

今天的成都,正在以

更加自信的态度和开放的胸襟

向着世界文化名城目标前进



成都如何建世界文化名城?

以天府文化铸魂

以“三城三都”支撑


天府文化根植于中华文化、涵育于巴蜀文明,与城市同成长共发展,历经萌芽、形成、鼎盛、复兴四个阶段,滋养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形成了“至今巴蜀好文雅”的天赋文脉,成就了“蜀学比肩齐鲁”“文宗自古出巴蜀”的天府奇观。

正是由于天府文化具有内在的深层文化结构、强劲的文化延展张力、广博的古今文化合力,才凝聚形成了“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现代表达和当代价值。

“至今巴蜀好文雅”语出《汉书·文翁传》,文翁为汉景帝时蜀郡太守,面对当地偏僻落后的文化环境,大力提倡教育,想尽一切办法提高老百姓的文化水平,并格外注重塑造重视文化、仰慕文化的社会风气,文翁也就被后人尊为“公学始祖”


所谓“三城三都”,即建设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这是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具体路径。

2300多年的商业、休闲文化,孕育了成都文创、旅游、体育、美食、音乐、会展的深厚底蕴。“三城三都”既是现代的也是历史的,更是历史积淀在现代生活中的深刻映射。

新时代,成都建设“三城三都”,既是传承千年商都文化、休闲文化基因的历史责任,更是秉承生活城市的城市特质,积极回应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直接体现。

文创、旅游、体育、美食、音乐、会展虽反映的是成都的市井生活,体现的是独具魅力的生活特质,但这种看似普通的生活,跨越了国界与语言,唤起了更广范围内更深处的共鸣,是成都作为生活城市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必将是成都走向世界的新名片。

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到中国最早个人定制的“薛涛笺”,从“自古诗人例到蜀”到熊猫国际旅游节,从战国“嵌错宴乐渔猎攻战纹铜壶”到“雄起”之声响彻大江南北,从“觞以清醥,鲜以紫鳞”到被联合国评定为世界“七大美食之都”,从永陵二十四伎乐到《七十二滚拂流水》广传海外,从南丝路北丝路货源地到“中国最具创新力国际会展城市”,成都具备建设“三城三都”的历史底蕴、城市传统和现实条件。

当前,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抓手、着力点、落脚处,就在于切实推进“三城三都”建设,培育和打造一批又一批名家名作、名戏名剧、名报名台、名网名站、名乐名曲、名人名室、名景名线、名山名苑、名巷名街、名村名镇、名赛名手、名菜名厨、名会名节、名馆名展、名企名业、名品名园、名师名校等,以形成天府文化渗透、包孕、支撑世界文化名城的建设体系。

这既是天府文化基因的鲜活呈现,也是城市精神的生动体现,更是推动城市择优发展的产业选项和文化布局。它升华出来的是以“人”为价值和美学尺度的城市兴盛,以“城”为生活生命依托的发展智慧,以瞄准世界城市顶级目标的务实作为。

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事关长远发展,必须遵循文化建设发展规律,支持文化创新创造创作,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交融,动员全社会共建共享,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提供有力支撑。

随着世界文化名城的推动建设,成都必将迎来“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的新时代锦绣画卷。


(来源:城市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