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
是家和公园的延展空间
是人们通勤出行、休闲游憩
与人社交、触摸城市的重要载体
仅仅两年多的时间,这条名为“天府绿道”的三级绿道体系,就已经将人们的生活改变。除了生活在成都的人,那些因出差或旅行到成都短暂停留的人,都已然感受到了成都绿道的魅力。
天府绿道
它的绿色面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
在此过程中
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其影响
从上班通勤到运动健身
从休闲消费到社交聚会
绿道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由各级绿道和公园构成的天府绿道体系
如毛细血管般延伸到
城市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绿道 + 场景”的营造进程中
成都人城相融的营城范式
将进一步落地成为城市现实
未来城市的样本
已然有了绿色发展的格局和框架
摄影/韩杰
如今,在成都的绿道建设和发展中常常会嵌入生活、文化、消费的场景,但嵌入怎样一种场景,以及如何嵌入是需要用心考量和规划的。
这个过程中,场景的因地制宜格外重要。因地制宜设计场景的目的,就是要让场景能够与自然环境、区域文化和谐相搭,巧妙融入其中,吸引人群,成为地域生活的载体。
作为锦江绿道上第一座公共阅读空间的“锦书来”书屋,其设计和打造过程就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思路。
“锦书来”书屋
书屋取名“锦书来”,出自李清照经典词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屋顶采用仿木格栅结构,打造成“书页”样式,还没走进书屋,就能让人联想到书籍。前来看书的人,多为周边小区的居民们,也有爷爷奶奶带着孙儿孙女沿河散步,走累了就在书屋停下来休憩,翻开书架上一本讲述本地文化的书籍,给孙辈讲起锦江的故事。
摄影/项玥
“锦书来”公共阅读空间之所以选址在东安南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为附近居民营造一个理想的阅读空间。“依锦江沿岸的东安南路属于锦江区书院街街道,周边是天涯南苑、三洲娇子苑等老小区,同时又背靠成都市天涯石小学,让该片区的人口多呈现老年与学龄儿童的双重分布。”
成都锦江绿道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该片区恰恰缺少书店或阅读空间这样的设施,为了给片区人们的生活增添更多书香,因此在东安南路打造了一座公共阅读空间。”“锦书来”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憩阅读的地方,同时也拥有咖啡屋的复合功能,能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延长停驻时间。
“锦书来”公共阅读空间正是因地制宜地进行场景营造的一个案例,其规划的出发点即是对社区人口特点和需求的考量,而从339购物中心到成华公园大门外的这段锦江绿道的场景打造,则是根据猛追湾地区本身的文化。
“光影长廊”
339购物中心到成华公园大门外的这段锦江绿道除了具备基础的慢行功能外,还有一个沿河堤打造的长 200 米的“光影长廊”。
每逢重要节庆,339 天府熊猫塔的灯光秀是如今成都人最期待的项目之一,高塔的灯光秀已经成为猛追湾的一种文化符号。
与以往不同的是,从天府熊猫塔向对岸河堤眺望过去,沿河布置了多台巨型LED 显示屏,播出着包含城市形象、节日主题等内容影像。这条沿河布置的影像播放设施,就是锦江绿道“光影长廊”。
“光影长廊”全长 200 米波浪形,与 339 天府熊猫塔周围的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相得益彰,可作为城市秀场、新闻及广告发布平台。展现科技时尚的沿河观景带,让市民游客从光影角度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公园城市夜间的独特魅力。“光影长廊”配合着 339 天府熊猫塔的灯光秀,将整个猛追湾上湾区打造成了成都“光影夜游”场所,加强了猛追湾的名片效应。
因地制宜的场景营造为绿道赋值
也激活了周边的街区活力
更为市民们提供了
休闲娱乐的新空间
作为城市场景打造的载体,天府绿道还能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如克利夫·芒福汀在《绿色尺度》中所说的,水与绿色的再生,造就城市的再生,也造就人们生活的再生。
2010 年大学一毕业,绵阳姑娘周苇就在当时尚待开发的剑南大道买了房子,正式成为一名新成都人。彼时她很少驱车来到距家较远的市中心,也很少去市中心那些大大小小的公园里游玩。十年后,越来越完善和丰富的锦城湖湿地公园让她热爱上了公园,也让她的节假日更加充实愉快。
总共占地 2400 亩的锦城湖湿地公园,水域面积达 1000 亩,光是湖区就有 4 个。周苇还记得2018年11月“成都·蓬皮杜: ‘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的一个会场就设在锦城湖 1 号湖区,它为锦城湖湿地公园带来了“MFS IIIX3 岷江漂浮系统”室外水上艺术作品。
这项艺术作品由 3 个川西民居风格的漂浮结构木屋组成,分别是一个开敞的音乐厅、一个室内展览空间和一个小的信息亭,它们聚落般地环绕着一座三角形的公共广场。展览结束后,艺术作品永久保留了下来,人们在此会聚,感受艺术和水文化的碰撞,并憧憬生态的未来。
在湿地公园里感受水系文化,这是身在内陆城市的成都人所向往的。而在离锦城湖湿地公园不远的江滩公园,其“公园绿道 +现代体育”的复合功能,给成都人的运动健身方式提供了新的场所。
现代化的公园建设,多强调功能的复合,以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在江滩公园,你可以体验到沙滩排球、皮划艇、竞速单车、光感攀岩等多种现代体育健身项目,让这些过去看上去小众的体育项目纳入市民的兴趣爱好中,体验过去未曾体验到的乐趣。
公园里、绿地上
总不会缺乏生动的场景
人们早已将绿地作为延展空间
作为自己接触外界、与人社交
触摸城市的重要载体
街道、绿地和公园
都是成都人的客厅
是人们进行各种休闲活动的场所
对于叶婆婆夫妻来说,位于锦江绿道与熊猫绿道交汇处的府河摄影公园“变得快要不认识了”。十年前,这里建材市场林立,街道秩序不太理想。“一年前,府河摄影公园的开园就给了大家惊喜,以‘摄影’为主题的公园多有意思啊。谁知道,最近过来看,这里又有了新的变化。”
叶婆婆说的“新的变化”,是指府河摄影公园又新打造了科学健身智慧绿道。绿道上设置的智慧健身设备全部依靠太阳能动力,没有电源键,只需挪动,健身设备就会自行启动。运动过程中,安装有探测器的设备会自动记录运动次数、卡路里消耗、心率等数据,并在结束时自动播报。体验者还可以在运动过程中打开手机蓝牙,扫描设备上的二维码或下载绿道健身APP接收健身数据。
摄影/韩杰
这条全长 1.5 公里的科学健身智慧绿道包含了双位智能推举训练器、双位智能漫步机、双位智能椭圆机等智能健身器械,供市民健身锻炼;沿途还设置了科学健身指导牌,市民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接受科学健身指导,还可进行免费体质健康预约测试,建立个人体质健康数据档案。
绿道能叠加的功能和场景
超乎人们最初的想象
1900 年,由“美国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规划和设计的“翡翠项链——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建成,被视为全球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道,也被认为是当时社会对工业文明的一种自省。如今,成都所打造的世界最长绿道——天府绿道体系,既是对这种自省的认同,更体现着一种责任感和前瞻性——在未来的任何时候,在公园城市中,人们的健康低碳生活,都将和无处不在的绿道无缝对接。
(来源:城市观察者)
News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