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片约50万方的滨水社区,一次政府与专业开发商的携手合作,正悄然勾勒出中国郊区商业的未来图景。
2025年4月,上海奉贤“贝港城中村”改造进入关键阶段——由南桥镇政府与瑞安房地产组成的联合体,以7.57亿元成功摘得首幅住宅地块。这一总占地779亩的综合更新项目,将沿浦南运河打造住宅、商业、公园、学校、文化等多元业态,塑造“西部水上客厅”新生活。
第一太平戴维斯(Savills)也携手多方积极投身于未来理想生活方式的探索。当近郊项目加速落地,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也愈发清晰——郊区社区商业,正迎来历史性拐点。
郊区商业崛起,是巧合还是必然?
是多重趋势汇聚的必然结果:
上海商场热门榜TOP20中,近半项目位于中外环(数据来源:大众点评)
2025年上海拟新开商业中,松江、闵行、嘉定项目占比近50%(数据来源:中购联)
北京2024年前11月网上零售额占社零总额41.23%,即时零售增长9.4%(数据来源:北京市商务局)
当人们越来越想“逃离”日常喧嚣,又受限于跨城的时间与成本,位于城市环线周边或远郊的复合空间,将通过融合自然、文化、商业与社交功能重塑空间格局,提高消费便利性,打造生活新体验,郊区商业应运而生。
朱锋
第一太平戴维斯
中国区策略顾问部负责人
城市化进程的深化,正推动商业格局从单核集聚向全域渗透演变。郊区商业发展,绝不只是简单的地理转移,更是对生活方式、消费场景的深度重构,需要我们以‘生活场景设计师’视角重新思考空间价值。
正是在这样的趋势下,我们积极携手更多合作伙伴,用更开放的理念和更专业的视角,去激活空间的新能量,通过业态创新与精细化运营,深化‘人-城-商’的共生纽带,让商业扎根人文与生态的土壤,真正抓住结构性机遇的密钥。”
第一太平戴维斯观察到郊区商业
三大演变逻辑:
商业的“郊区化”不仅是空间转移
更是形态进化
传统集约式商业正被多元化、精致化的新形态取代——郊区商业从“配套角色”升级为“生活枢纽”,这一转变本质是消费规律使然:当人口与产业向郊区迁移,商业必然在服务半径、场景颗粒度上重构竞争力。
所谓“消费降级”
背后是对“体验升级”的更多追求
消费者并非拒绝消费,而是用更严苛的标准筛选场景、内容与服务。郊区商业凭借多样化体验基因,在情感链接(如主理人文化)、响应速度(如即时零售)、环境融合(如滨水商业)上天然适配精细化需求——这恰恰是“降级表象下隐藏的升级本质”。
人口结构变化正在重塑商业未来
随着高净值熟龄客群比例提升,其对松弛感生活与品质化服务需求将释放巨大潜能。这类客群兼具消费力与审美力,他们追求的不仅是商品,更是可漫步的街区、可参与的社群、可沉浸的自然——而郊区商业,正是承载这种“生活提案”的最佳容器。
不可替代的“一小时”郊区优势
郊区商业正凭借三大不可替代优势重构竞争格局:
空间红利转化为体验竞争力
市中心项目受限于土地稀缺性,需要通过垂直叠加功能来提升空间效率。而郊区商业拥有充裕的土地储备和低密度开发优势,不仅可以以原生生态环境为基底,构建与自然共生的沉浸式消费场景,还能通过科学的路网规划和充足的停车配套,实现人车动线的完美平衡;更可利用土地资源优势,打造城市中心无法复制的特色业态组合。
高粘性客群支撑长期收益
郊区商业正享受持续人口红利与天然粘性优势。数据显示一线城市近郊常住人口年均增长8%-12%,且因通勤成本倒逼,超60%年轻家庭优先定居轨交末端社区。这些客群3公里内月均到访频次达市中心2.3倍,形成稳定消费底盘。更关键的是,随着家庭生命周期演进,从育儿到养老的15年消费闭环,将持续强化本地商业依赖度,使郊区从“过路站”蜕变为“终身消费主场”。
运营弹性催生模式创新
郊区商业用创新运营打破传统商业坪效天花板,凭借更高的规划弹性,能够适应不同场景和用途,增强商业包容度和多样性,提升项目美学品质和慢行体验。
不容忽视的现状痛点
近年来,郊区商业在城市化扩张和消费升级的驱动下快速发展,但多数新增项目仍面临“空间小、时间短、情感弱、同质化”多重结构性痛点:
空间限制:
商户少、可逛性不足、曝光量低
物理空间局限:郊区项目常因规模小、业态承载有限,难以形成连续消费场景,导致客留时间短、复购率低。部分项目因前期规划不足,商业密度过低或业态单一,沦为“人气孤岛”。
时间限制:
运营时段与需求错配
营业时间僵化:多数郊区商业体坚守“早10晚10”模式,但居民夜间消费需求旺盛(如亲子家庭、下班通勤人群),待激活全时段消费。
配套服务缺位:公共交通停运早(如上海郊区公交21:00停运)、路灯覆盖率低,制约夜间出行意愿810。重庆綦江区调研显示,郊区夜间消费因交通和安全问题缩减30%。
情感限制:
缺乏意义联结与社群粘性
文化转译不足:项目盲目复制城市模板,忽视在地文化基因。
社群运营薄弱:标准化品牌占比过高,主理人店铺稀缺,难以形成情感共鸣,多数郊区商业仍停留于交易功能,未构建“生活共同体”。
同质化困局:
模仿泛滥与本土适配缺失
盲目复制成功案例:大量项目争相效仿“公园+商业”“文化街区”模式,却忽略客群调研。
需求错配:社区商业未分层适配客群。高端社区缺乏定制服务,中低收入区引入高价业态;年龄需求割裂(如老年医疗配套被撤并,儿童娱乐空间不足)。上海郊区部分项目因未接入管道燃气、公厕短缺等基础问题,进一步削弱体验。
未来,郊区商业想要真正突围,需聚焦“空间-时间-情感”三维重塑,通过弹性营业匹配全时段需求,以在地文化激活社群认同,并借助主理人生态(如非标品牌占比85%)和数字平台打破同质化魔咒,使郊区商业从“配套孤岛”进化为“生活意义发生器”。
第一太平戴维斯将持续探索和实践社区商业、城市文商旅等多样化项目,郊区商业的终极价值,并非对城市中心的“替代”,而是对消费本质的重构——从交易效率转向生活意义。当商业成为链接自然、社群与文化的“根茎”,其释放的长期收益将远超物理空间本身,郊区商业将通过“毛细血管”级商业节点,凭借空间、流量、政策的组合优势,重新定义城市幸福感的生成逻辑。
(来源:第一太平戴维斯)
声明:我们致力保护作者版权,如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编辑(028-61326206),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更多精彩,尽在「成都楼宇经济」视频号)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