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成都市召开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明确“抓经济必须抓园区”的鲜明导向,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突出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全力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加快把园区建设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
在提出这一发展战略前,一个重要背景引人关注:9月27日国务院批复同意的《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赋予成都更高的城市定位,更强的城市功能。
成都为何瞄准“园区”?高质量发展目标下,园区招商引资破局之道是什么?对此,长期关注园区发展的财富500强企业世邦魏理仕西南区董事总经理谢凌认为,这是成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世邦魏理仕西南区董事总经理谢凌
问:怎么看待当前成都面临的发展机遇?
谢凌:近年来,成都在全国发展位势持续提升。对内,成为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的重要区域,助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对外,主动融入和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向南连接“两亚”,向北辐射亚欧大陆,扩大沿边及内陆对外开放。
新《规划》赋予了成都更高的城市定位、更强的城市功能,既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将实施发挥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功能。在本月刚刚发布的2024 GaWC全球城市排名榜单中,成都排名升至第58位,比上一次提高了13位。该榜单是衡量全球785个城市融入世界城市网络的程度,排名的跃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成都在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程度上的推进成果。
一直以来西部地区都是国家关键产业备份的战略腹地,而成都是内外资企业布局西部的战略重镇。自2006年世邦魏理仕成立成都分公司以来,我们持续投入、发展成都和整个西部市场,协助引入GE医疗、沃尔沃、汇丰等世界500强企业。我们认为,未来成都有望迎来更多利好,将有更多企业考虑将区域总部、生产基地或者研发中心设立在成都,辐射全国乃至全球。
问:新机遇、新使命下,您怎么看待成都将园区作为重要抓手?
谢凌:我们注意到,产业园区历来是成都经济发展的前行者、探路兵,包括产业建圈强链的主要载体、产业用地的规划创新、产业平台的体制搭建。目前成都拥有各级各类产业园区90余个,其中开发区贡献了全省开发区30%以上的营业收入,40%以上的税收收入和80%以上的进出口额。所以,进一步推动成都高质量发展,产业园区的“牛鼻子”作用就日益凸显。
另一方面,世邦魏理仕已经连续5年展开针对全国办公楼租户的调查,今年我们的租户调查报告发现,在新质生产力领域,例如: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科技互联网、制造业、生命科学行业,这些行业未来三年的净扩租意愿明显提升。但是这些企业的办公需求跟传统甲级写字楼企业有一些不同,他们更注重上下游产业链的互动,对载体的硬件要求也不同。例如科技互联网公司夜晚加班很多,24小时空调很重要,而目前甲级办公楼空调在开放时间和费用方面可能无法达到他们的需求。所以,我们看到当现有办公产品难以满足新经济客户的需求时,他们就会转向选择产业园区。随着产业的发展和转型,产业园或应该思考如何进行优化,有的放矢地提供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符合未来企业需求的产品。
问:现阶段,您认为园区发展还有哪些短板?如何入手?
谢凌:由于当前城镇化发展阶段变化、产业更新迭代速度加快,区域间、城市间新一轮产业竞逐空前激烈。以园聚产、以产兴园,产业园作为核心承载,面临着包括产业竞争、产业生态、招商引资、科技转化等问题。
我们通过服务全国各地,包括长三角、大湾区、成渝地区产业园区和产业类客户积累了不少经验,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要重新锚定园区的产业承载力。本轮“立园满园”行动的一个核心点在于提升园区效能。因此可以在园区管理上做“合并同类项”、加快低效闲置产业用地的腾退及置换、依托“镇园之宝” “有根企业”做链式招商等方式,以具有比较优势的赛道及链主企业为杠杆,撬动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从而提升发展效能。
二是要快速提升园区招商引资水平。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要充分调动各级国有公司的能动性,从注重传统城市发展的“基建商”向注重创新产业发展的“运营商”角色转变,加快锻造市场化招商能力,可以支持有能力的企业组建专业化的招商公司。相应的,政府层面可积极试点,探索企业服务审批权限下放园区,通过“审批前置”形成高效的“投前-投中-投后”服务闭环。
三是要持续推进科技校地合作抓转化。加强园区与驻区属地高校的合同研发、中试转化、联合课题、教育实训等层面的项目合作。把握新一轮园区调整及扩权赋能的机遇,与高校、企业等多方主体共同探索,积极发展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实验室、高校孵化园等创新空间,积极打造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墙内开花,满园香”。
四是要做好资金要素保障。资金要素是保障产业发展、促进创新的又一个关键。除了市场化的风投之外,我们引导产业的聚集和发展,早期仍需要政府组建一些专项的产业基金,扶持和培养企业发展。可考虑借鉴华东等区域经验,开展“先投后股”等创新融资手段试点。同时,也可以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举办针对项目的发布会,为企业获取项目投资创造条件。
(来源:川观新闻)
声明:我们致力保护作者版权,如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编辑(028-61326206),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更多精彩,尽在「成都楼宇经济」视频号)
往期推荐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