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萌芽到突围:成都如何造就“千年商都”的时代新生?
2019-10-23 00:00:00

从萌芽到突围:成都如何造就“千年商都”的时代新生?

时间:2019-10-23

40年前,旨在满足生活所需的人民商场和百货大楼,已经是全成都屈指可数的“顶级”消费场所;40年后,从火锅串串到海外料理,从伊藤、家乐福到IFS、太古里,热爱生活与时尚的成都人,在家门口就能轻松逛遍全球。

(成都太古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从曾经的“精打细算过日子”到如今的“实现太古里自由”,人们日常生活的小细节所折射出的往往是一座城市商业模式的嬗变与突围,乃至一个时代发展轨迹的更迭。

自古“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历经古代手工业的蓬勃发展和“扬一益二”的富庶安逸,最终成长为辐射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尽享“侈繁巨丽,甲于天下”的美名。

而以改革开放为起点,中国城市进入全面变革的历史时期,作为西南重镇的成都,也因此收获了一场社会经济与商业发展的“时代新生”。

【萌芽:破土新生】

作为因商而立的千年古都,成都的商业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唐宋时期更是在这里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再往后,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日渐成熟,蜀地则以盐、茶叶、蜀绣、邛窑等商贸市场的活跃而闻名全国,商贾云集,形成“十二月市”的繁盛之景。

(交子 图片来源:羊城晚报)

在长达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成都都以近乎“与世无争”的姿态,安于中国西南之隅,享受着先天优势带来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本底。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改变了整个中国,甚至影响了世界。

40年前的成都也和中国其他城市一样,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迫切期待能够抓住新的历史机遇,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和手段搞活经济、开拓自由贸易市场。

在此背景下,最早一批看好西南市场开发潜力的创业者已然跃跃欲试。彼时,不管是全国的政策“硬”环境,还是成都的经济“软”实力,都为那些有志下海的商人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1980年,全国第一家经地方政府批准成立的股份合作公司——四川蜀都股份公司在成都成立。为了募资建造蜀都大厦,该公司以每股一万元的价格对外公开发行股票,“蜀都大厦”因此成为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只股票。

(蜀都大厦 图片来源:成都日报)

1987年,第一届全国春季糖酒会在成都举办,自此铺垫下数十年后“国际会展之都”的雄厚实力。在90年代初的春熙路,街道上更是挤满了远道而来的商贩和买家,一派“十里洋场”的热闹景象。

1991年,高116米、共34层的蜀都大厦正式竣工,成为刷新城市高度的“西南第一高楼”。洋气十足的玻璃幕墙、观光电梯、旋转餐厅,以及各类商业品牌的强势入驻,让蜀都大厦一度成为成都人购物消费的理想之地,同时也为成都和四川的商业形态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成都的城市商业格局逐渐有了雏形。以人民路为中轴,盐市口、春熙路、骡马市等商业区迅速扩展,核心商圈的影响力愈加显著。

【崛起:一发起势】

如果说“百年春熙”是成都现代商业破土萌芽的起点,引领其进一步成长崛起的,依然是这片多年流淌着自由市场热血的土地。

1993年12月,拥有全新百货经营理念的台湾远东集团太平洋百货在成都春熙路开业,长期被国营商场垄断的城市商业形态受到极大冲击。3年后,开放且高效的成都市政府批准成立中外合作公司——成都伊藤洋华堂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高达2300万美元。

在当时日本伊藤的最高决策层看来,“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发展日新月异的中国,与30年前大众消费高度繁荣的日本十分相似。”而作为第一家得到在中国本土扩展连锁店许可的日本企业,伊藤最终决定将成都作为在华开店的首个城市。

巨额外资和海外品牌的引入,无疑为成都这座内陆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机遇。注重顾客体验的VIP服务、折扣力度空前的周年庆活动等,在让习惯于“国营模式”的成都市民大开眼界的同时,也将本土企业推到了不得不思变转型的地步。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成都市各大商圈先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时代。形态各异的商铺和百货卖场、林立的摩天大楼、豪华的星级酒店拔地而起,企业业态、经营理念和服务意识也发生着与之相适应的转变。

伊藤、百盛、太平洋等品牌的成功进驻,也带动了仁和春天、红旗、新希望等一大批本土军团的快速崛起。在国际与本土、现代与传统的多元碰撞中,“千年商都”的新生活力蓬勃起势。

【突围:转型升级】

21世纪伊始,全球经济迎来新一轮变迁,中国作为潜在“超级大国”的实力日益突显。位于中国西南的成都,也乘着“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利好开启了新世纪的进阶之路。

在改革开放走过近40年的重要关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同时,新时代城市价值取向和发展理念发生深刻变革,“人”作为城市核心的地位愈加突出。在社会经济方面,人们消费需求逐渐从物质享受转向更高层次的服务和体验享受,倒逼着城市商业模式在大趋势下的转型升级。

压力之下,成都当即定下目标、精准突围。2018年1月,成都市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大会明确提出,要推动城市发展从产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

就全国而言,社会经济结构已经由传统的“工业型经济”逐渐转型为“服务型经济”。而成都瞄准的生活性服务业,作为服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直接向居民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消费产品及服务的高附加值产业,更有望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进入2019年,成都寻求城市商业转型突围的势头更猛。将2019年确定为成都市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头号工程”来抓,均显示出其积极引进外来企业与商业品牌的极大诚意。

此外,大力推动商业高端化发展、加快城市首店和特色小店建设、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打造“小而美”的社区商业等举措,在成都市各区域落地落实。

今年6月,全球商业地产界的“奥斯卡”盛会——全球商业地产中国大会暨2019楼宇经济全球合作大会也将落地成都,共同谋划未来商业生态圈的发展蓝图。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蓄积已久的经济基础,以及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更是持续为这座城市的商业转型升级加码。

毫无疑问,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地带、坐拥上千年商贸往来历史的成都,必定成为改革开放新格局的巨大受益者。而成绩的背后,亦不乏城市自身的“后天”努力。

未来的成都,或许也将一如千年前《蜀都赋》所言,在城市经济的持续迭代中,保有“市廛所会,万商之渊”的实力与美名。

(封面图自视觉中国)